2007年12月27日 星期四

Mackiewicz: 「唯有事實才會使人感動興趣。」


馬克維 (Józef Mackiewicz) (1902-1985)-波蘭小說家與政治評論家,青少年時期參與過波蘭布爾什維克戰爭。戰爭結束後,他在波蘭首都華沙(Warsaw)與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Vilnius)等地的大學研修哲學、數學與自然史,畢業後成為一位新聞記者。西元1940年6月,蘇聯佔領了維爾紐斯(Vilnius-當時為波蘭的一部分);一年後,維爾紐斯又被納粹侵占。在統治政權迅速交替下,馬克維必須反抗立陶宛國家主義、蘇聯共產主義與國家社會主義等不同主義所形成的威脅。當他的報社被政府強制鎮壓之後,雖然共產黨員與納粹都曾善意拉攏他,但他仍堅持其信念且未做任何妥協。為了餬口,他曾當了五年的伐木工人。在馬克維半紀錄片式的歷史小說中,這些經歷為他提供了豐富的故事提材。他在小說【無處之路-Road to Nowhere】(1962)中引用米洛茲(Miłosz)的名言,「一本建構在最不傳統的主題上,強而有力且傳統的寫實小說:居住於立陶宛,猶如居住在蘇聯共和國一般。」西元1942年,在維爾紐斯附近,他親眼目睹猶太人慘遭納粹黨員屠殺-他在「不應大聲談論」書中描述此事。在他的邏輯小說【勝利的挑釁-Victorious Provocation】,我們看到由於西方國家錯將共產主義視為俄羅斯現象,而先向共產黨員屈服。西元1943年,在波蘭地下政權同意下,他協助集體墓穴的首次挖掘行動(在卡廷森林大屠殺中,遭蘇維埃祕密警察組織(NKVD)殺害之波蘭士兵的集體墓穴)。馬克維所撰寫的散文非常寫實:他相信世上任何題材都可作為小說散文的主題。馬克維是一位非常熱情的反共產主義者,常在史實中被譽為「狂熱分子」,主要擅長撰寫所謂「令人不安的事實」。
他在西元2000年設立了馬克維文學獎(JOZEF MACKIEWICZ LITERARY PRIZE)。評審委員會在評選時,主要重視作者揭發事實的功勞及其貢獻,儘管這樣的做法在當時的社會氛圍下不見得是恰當的。這也是馬克維畢生堅持的論點,並在其作品中隨處可見。他的名言:「唯有事實才會使人感動興趣。」,同時也是文學獎競賽的座右銘。
無處之路(Road to Nowhere)-小說的故事背景位於歐洲的邊陲地區,幾世紀以來居住於此地的立陶宛人、波蘭人、白俄羅斯人與猶太人互有往來。故事始於西元1940年8月,從該國家剛被蘇聯併吞時起始,故事結尾則為隔年(西元1941年)夏天。每個人在這段期間被迫選擇立場,泯滅道德良心、不信任、恐懼與貪婪,朋友與家人之間的關係呈現分裂的狀態。
前地主查爾斯(Karol)與年輕積極的佃農伯玆海(Bozek),嘗試適應新的社會秩序,而行事頗為神秘的泰德(Tadek)卻試圖反抗。故事主角保羅(Pawel)和他的妻子瑪莎(Marta)亦處於相同的情境下,做了多數人可能會做的事:他們四處流浪,期待能盡力拯救他們的善良與靈魂。這是一個人際關係受到扭曲,且深深影響每個人生活的冒險故事。人們在過去幾個月來,被迫以更加戰戰兢兢且不尋常的方式求生存。由於作者熟悉這塊土地,所以能十分生動地描述這些故事的內容,此外,他也以熟練精湛的筆法將人類行為、心理與敏銳的觀察融合,為故事增添許多賺人熱淚的精采情節。

2007年12月23日 星期日

聖誕快樂!!

„耶穌搖籃曲”(Lulajze Jezuniu) 是一首很美的波蘭聖誕歌. 蕭邦把這首歌放進去他所作的詼諧曲裡面的一部分.

聖誕快樂!!

2007年12月18日 星期二

居禮夫人


書名:自述註記與皮耶.居里(Pierre Curie)
作者:居禮夫人(Marie Sklodowska-Curie)
坊間曾出版過無數有關傑出的居禮夫人的生平與其科學成就的書籍, 但由居禮夫人親筆撰述的文章卻非常少見。對我們而言,居禮夫人的 回憶錄是非常珍貴、神聖且充滿智慧的遺產,除了能更瞭解居禮夫人 的內心與感受外,也使我們能兼顧人性與知性地從她的觀點,看待當 時的環境。居禮夫婦偉大的科學成就,與他們全心奉獻於科學研究, 對生活物質與工作環境條件隨遇而安的謙虛態度,形成了極大的對比而且他們不希望出名,因為他們認為名聲就是一種負擔。這對夫妻從未追求個人利益。眾所皆知,他們未曾申請放射性產品取得與提煉的專利,同樣地,您也可以在居禮夫人的散文中發現這些率真、簡樸與 謙虛的特質。 居禮先生與居禮夫人通常只會強調他們為實現研究所做的共同努力, 而且他們的科學對談總是以「我們認為…」、「我們不瞭解…」,或者 「我們發現…」這樣的話語為開頭,出版商為了一併稱頌他們的生活 與偉大的科學成就,於是將居禮夫人的自傳以及與居禮先生相關的回 憶錄集結成冊,並且特別選在皮耶‧居禮先生(Pierre Curie)逝世 一百週年時出版。 書中照片取自華沙的居禮夫人博物館以及巴黎鐳學院研究室 (Radium Institute Laboratory)所保存的文件,本書並獲得 波蘭國家原子機構(Polish National Atomic Agency)贊助出版。

2007年12月12日 星期三

波蘭戒嚴26週年

1981年12月13日,當時的波蘭共產黨政府頒布了戒嚴令與開始對團結工會運動進行鎮壓,有數以萬計的人被逮捕,100多人遭到槍殺。

2007年11月30日 星期五

歐洲最著名的波蘭報告文學作家

卡布辛斯基 (Ryszard Kapuscisnki 1932-2007) 在西方世界早已享負盛名, 但對於中文讀者他或許仍然只是一個陌生的名字; 在卡布辛斯基對亞洲, 拉丁美洲和非洲的40年報導期間內, 他親眼目睹27次政變和革命, 而且被判了四次死刑. 卡布辛斯基以其敘述的技巧, 刻畫人物的心理, 豐富的文體和隱喻及超乎一般閘述感受比喻的文學造詣, 讓讀者驚豔不已.

他曾說過: "在過去, 波蘭人沒有娛樂, 電視不普遍, 波蘭人只靠書籍來作消遺, 甚至是獲取訊息的唯一途徑. 他們認真閱讀, 有時同一本書讀上好幾次. 因此, 讀者量大, 而且屬於非常專注的一群, 他們就是這樣了解世界, 好像俄羅斯的文學傳統. 俄羅斯人是偉大的讀者, 是用心去閱讀哪些文學作品. 這就是文學與讀者間一種最親密關係, 他們視文本為自己的一部分. 閱讀的藝術, 就是閱讀文本之外的文本."



"我與希羅多德的旅行" ("Travels with Herodotus") 是卡布辛斯基最後寫的ㄧ本書 ; 卡布辛斯基大學畢業後第一個工作想要出國 -想要跨越邊境; 出國前他的主管送給他的希羅多德所寫的"歷史". 希羅多德以述說他在旅行途中到過的不同地方和遇到的人的故事而聞名. 卡布辛斯基則是花了40 年的時間在相同的地方旅行. 將自己的經驗與希羅多德的經驗比較後, 卡布辛斯基試著提醒我們, 我們的文明不是世界的中心, 世界上還有其他擁有不同歷史, 神明, 期望的國家. 儘管國家不同, 但值得我們認識. 如何發現那些不同的"世界" 與瞭解那些國家的 "客觀真相' 是卡布辛斯基的故事主軸.




2007年11月29日 星期四

追求自由

歷史上波蘭一向對自由展現出無比的熱愛。波蘭追求自由的堅定決心不僅是對於波蘭本身而且也同樣對於其他國家. 在18世紀波蘭將軍布拉斯 (Pulaski)來到美國. 本著"只要自由須要捍衛, 就去為自由效命, 為自由而生, 為自由而死"為美國獨立而戰鬥. 在1779年10月11日 波蘭將軍布拉斯犧牲了他的生命.由1939年波蘭在自己的國家首先被希特勒由西方攻擊以後史達林繼而攻擊佔東部波蘭空軍與法國空軍並肩作戰一直到1940法國淪陷。然後,波蘭空軍轉進英國而成為英國空中武力的最佳戰將; 英國戰時空軍部長說"因為我們短缺完訓的飛行員,要是沒有波蘭人絕不可能擊敗德國空軍而贏得不列颠战役。"
此例說明 波蘭人像大多數西方人一樣 把自由看作一個普世價值。波蘭人戰鬥時的座右銘是: "為你們的自由,同時也為我們的自由而戰 - For your freedom and ours" . 只要有一個國家,民族甚至人民被剝奪自由, 我們人類就不能稱自己為自由人。

2007年11月28日 星期三

喜歡捉弄別人的雙胞胎兄弟!!!


Kornel Makuszynski 是波蘭最受歡迎的兒童文學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 ‘偷月亮的雙胞胎' (The Two Who Stole The Moon)是關於一對討厭工作卻喜歡捉弄別人的雙胞胎兄弟的童話。
有一天他們兄弟倆決定偷走月亮;因為他們相信賣掉月亮就可以發財,並且能讓他們悠閒過活。
這個故事於1962年被拍成電影,是由現任波蘭總統Lech Kaczynski所主演,而他的雙胞胎兄弟Jaroslaw,則是前波蘭的首相,當年他們才 年僅1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