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1日 星期日

張晏晟加油!!

看到一位”沒眼沒腳” 的台灣年輕人彈蕭邦的音樂讓我感動得掉下淚來; 參加台北蕭邦鋼琴大賽十四歲的的視障腦麻張晏晟作天獲特別獎. 希望他將來會當一個演奏家.
一位踩鋼琴踏板很辛苦的台灣年輕人彈波蘭作曲家的音樂…我感動得哭了!! 張晏晟加油!!

Importance or impotence?

Taiwanese sometimes have difficulty pronouncing the English words “importance” and “impotence.” The words might sound similar, but it seems that some can’t even tell them apart by their meanings.
Minister of Transport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Mao Chi-kuo (毛治國) does not feel like saying sorry to the nation after “only” four bridges collapsed when Typhoon Sinlaku pelted Taiwan. The destruction does not seem to bother the minister: His important position has more important tasks than facing the families of victims and taking responsibility.
Casualties and damage brought by the typhoon are increasing, the stock market is tumbling, tainted Chinese products are entering the market and the sovereignty of the country is being challenged.
President Ma Ying-jeou’s (馬英九) important post also involves dealing with other more important issues, whatever they are. His schedule is hectic and includes dining with Chinese Nationalist Party (KMT) legislators.
What else must happen on this island that would prompt the leaders of this country to reflect on the style of their leadership and make them aware that a sense of “importance” can be destructive? “Importance” leads to a failure to perform — to impotence.

2008年9月19日 星期五

英雄皮爾基不再是禁忌

共產黨統治下的波蘭,皮爾基是不能提及的政治禁忌。在一九七零~八零年代,我從來沒聽說過關於維托爾德‧皮爾基的任何消息,也沒有看過關於他的任何書,去美國讀書時,才第一次看到關於皮爾基的一篇文章。
在英國歷史學家Michael Foot教授所著的《勇氣的六種面貌》(Six Faces of Courage)中,他稱維托爾德‧皮爾基為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勇敢的六個人之一。第一次在國外看到關於皮爾基的史料時,我心裏很難過,心想:「一位偉大的人在自己的國家被當成一個禁忌。」眼眶漸漸泛著淚水。
自由世界把皮爾基當成一位英雄,因他像大多數西方人一樣,把自由看作一個普世價值,他很清楚瞭解共產體制是一種不合理的空想。他認為,共產主義的信仰是社會公平,但在實踐過程中卻是:逮捕、審問、處罰、苦力、謀殺及掙扎生存。
歐盟將五月二十五日定為「極權主義奮戰英雄日」,藉此表揚有史以來最高貴的英雄典範,因此五月二十五日成為歐盟的新假日,而這一天同時也是波蘭軍官維托爾德‧皮爾基(Witold Pilecki)(一九零一~一九四八)的捐軀日。
冒死傳出毒殺真相 卻被扭曲
當德軍在一九三九年九月入侵波蘭時,皮爾基和許多波蘭軍人一樣,加入了波蘭祕密軍(Secret Polish Army),而且皮爾基在發現奧斯威辛集中營時,向長官提出了一項計畫,提議讓自己被捕以送入集中營,然後設法將集中營內的運作傳遞出來。於是在一九四零年九月,維托爾德‧皮爾基故意讓自己被蓋世太保逮捕,並送入奧斯威辛集中營。
要想由異常殘酷的高級看守員(Kapos)以及蓋世太保嚴密看守的德國集中營中送出報告,是一件多麼艱難的工作,但是皮爾基卻做到了,他將報告從奧斯威辛送回波蘭軍方,說明德軍如何對待犯人,然後再由波蘭軍方將此訊息送到位於倫敦的英國外交部。
在一九四二年,皮爾基發現德軍蓋了新的無窗式水泥營房,並在天花板上方裝了噴嘴。不久後,他便聽說有犯人被趕入這樣的營房中,德軍則將氰化物氣體灌入噴嘴後噴出,使其瀰漫於整座營房將犯人毒死,然後,再將犯人的遺體移至隔壁的營房內集體焚燒。皮爾基隨即將這項資訊傳給波蘭軍,再由波蘭軍方傳給英國外交部,隨後,亦傳到了其他盟軍政府中,此資訊即所謂的「皮爾基報告」。
不過,由於當時的波蘭想要操縱盟軍的軍事策略,因此,曾運用一些手段,讓多數看過該報告的人不相信報告的內容。
遭波共處死 波蘭獨立方獲清白
另一方面,在奧斯威辛,皮爾基認識了同樣被抓入集中營的波蘭共產黨員——約瑟夫‧賽藍奇維茲(Jozef Cyrankiewicz),並在一九四二年底,號召五百人準備起義,可是,此時的皮爾基也已知道納粹黨衛軍遲早會發現他的意圖,為此,皮爾基安排了逃亡路線。
皮爾基在佯裝罹患斑疹傷寒後,順利地在一九四三年四月二十四日逃出醫院,在當地的森林中躲藏了一段時間,終於在五月二日抵達所屬的波蘭軍方單位,並回復為一般的軍職。在一九四四年夏天的華沙起義中奮戰,皮爾基雖然又在戰役中被德軍擄獲,但最後仍在一九四五年四月由盟軍將其釋放。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皮爾基決定留在波蘭,但境內的共產政府卻以從事間諜活動以及試圖推翻共產政府為由,起訴皮爾基,並在最後判處他死刑。
維托爾德‧皮爾基在聽完判決後說:
「這是我選擇的生活方式,所以在我生命的最後一個小時,寧可感到快樂而不是恐懼……我在生命中找到了快樂,因為我發現這是一場光榮的戰役。」
皮爾基在一九四八年五月二十五日遭槍決,屍體被埋葬於亂葬崗的一角,至今仍未被尋獲。執行槍決前,皮爾基的妻子曾向皮爾基在奧斯威辛集中營認識的摯友賽藍奇維茲(時任總理)求助,但賽藍奇維茲卻未做出任何回應。直至波蘭獨立後,在一九九零年十月一日,才還給維托爾德‧皮爾基清白。
如今的波蘭已經是自由世界的一部份,我們波蘭人可以突破許多歷史的禁忌。對今天的波蘭年輕人而言,維托爾德‧皮爾基已經不是一個陌生的名字,他就是一位自願進入奧斯威辛集中營的英雄,直到死前仍為真理和正義努力,體現非常人所具備之作為與胸襟,其所留下的英勇事蹟也告訴我們,唯有勇氣與決心,才能在有限的資源中克服萬難。
若需皮爾基提出的奧斯威辛集中營報告內容,請上:
http://witoldsreport.blogspot.com/2008/05/volunteer-for-auschwitz-report-by.html

2008年9月7日 星期日

一部電影,一段波蘭史

李敏勇
一位波蘭在台記者為波蘭電影《愛在波蘭戰火時》寫了一篇〈記錄歷史的原兇〉,引述導演安德烈‧華依達的話:「解決政治及社會問題的最佳治療方法,就是將歷史事實展現並誠實地陳述出來。」看過這篇文章之後,我在試片室及試片電影院,看了兩次原名Katyn(卡廷森林)的這部電影。
1940年春天,在蘇俄與波蘭邊境的一個隱密森林裡,史達林命令屠殺為數兩萬兩千名波蘭俘虜,他們是知識分子,軍官、牧師、作家、教授、記者、工程師、律師。準備在二戰後在波蘭推動蘇維埃化共產體制,以取代納粹德國占領狀況,史達林認為必須清除波蘭菁英分子,以減少阻礙力。電影敘述的就是被殺害的波蘭人及其家屬,特別是女性:母親、妻子或女兒,在等待家人時的愛和信念。
一直到1989年,在東歐自由化,波蘭的共產統治體制也被民主化政府取代後,波蘭才能對蘇俄的罪行加以指控。原先,蘇俄指稱卡廷森林的大屠殺是納粹德國所為,屠殺者並製作了紀錄片誣告納粹德國,這種誣告即被稱為「卡廷謊言」。
納粹德國當然也對波蘭迫害,屠殺過波蘭人。電影開始時,從西往東逃亡和從東往西逃亡的波蘭人相遇在一條河上的鐵橋,就有電影沒有描述的歷史,東方的蘇聯軍隊看著納粹德國軍隊槍殺逃亡的波蘭人而坐視不管,並且說,那些死亡的波蘭人會減少蘇聯軍隊日後進入波蘭的殺害行動。
即使到現在,據說俄國的報紙仍指卡廷屠殺事件是納粹德國所為。而共產統治體制下的波蘭,學生被教育說那是納粹德國的罪行。電影裡,陳述著蘇聯以納粹德國屠殺波蘭菁英做為與波蘭發展友誼的基礎。反抗這種謊言,許多愛與信念的故事呈顯出來。
《愛在波蘭戰火時》的導演安德烈‧華依達,父親也在卡廷森林慘遭殺害。他稱這是他的自傳電影。寫〈記錄歷史的原兇〉這篇文章的漢娜(Hanna Shen),是一位嫁給台灣人的波蘭女性,舅公和這段歷史擦身而過,倖免於死,後來在回憶錄中記述被害的人們。卡廷事件與波蘭自由鬥士的名字,沒有被從波蘭人的記憶中溜走、遺忘,是漢娜感到欣慰的事。
電影裡,有一位倖免於死的波蘭軍官,後來在蘇聯占領下的共產統治體制裡,以為可以為受害同僚的家人做一些事,但仍不免良心不安而自殺。這位軍官和留下筆記、後來成為卡廷事件見證的軍官,在被俘時的交談,提及只有衣服上的鈕扣能留存下來。「鈕扣」因而成為波蘭詩人赫伯特(Zbigniew Herbert, 1924-1998)的一首詩。
〈鈕扣〉Z.赫伯特/作 李敏勇/譯
只有堅硬的鈕扣克服死亡,從深處浮現的罪行證言成為他們墳上唯一的紀念碑
它們證明上帝會計數並且憫憐他們但又如何能復活他們的身體成為國土的堅固元素
一隻鳥在一朵雲旁滑翔著一片樹葉飄落發芽的錦葵而那是高處的寂靜是史摩連斯克森林源流的霧氣
只有堅固的鈕扣一種沉默唱詩班的有力聲音只有堅固的鈕扣外套和制服的
     ──紀念E.赫伯特上尉
(譯註:①史摩連斯克森林(Smolensk forest),在卡廷森林旁的另一處森林。    ②E.赫伯特上尉,詩人Z.赫伯特的叔叔,死於屠殺。)
看了《愛在波蘭戰火時》這部電影,想像波蘭的藝術家、電影人如何記憶他們國度的歷史。波蘭導演奇土勞斯基的電影:《紅》、《藍》、《白》,詮釋了愛、自由與平等,而安德烈‧華依達則對戰火時波蘭的愛,詮釋在對卡廷森林屠殺事件的歷史記憶裡。在戰火時,一些波蘭人說波蘭終將得不到自由,但持有信念與愛的波蘭人相信波蘭終將得到自由。動人的故事,動人的電影,動人的藝術家,動人的電影人……動人的國家。

2008年9月6日 星期六

上帝親吻過的聲音

去年巴伐洛堤(Luciano Pavarotti)因胰臟癌過世的消息, 讓我很難過. 眼眶漸漸泛著淚水. 對我來說巴伐洛堤是個最偉大的男高音; 巴伐洛堤的聲音是乾淨渾厚,技巧也超優,唱的極富感情. 這真的是”上帝親吻過的聲音”!
15歲的我第一次聽到Pavarotti的聲音就愛上歌劇.
聽Pavarotti唱的歌我感到藝術的力量而發現藝術是無限的. 巴伐洛堤的父親是麵包師,母親是雪茄煙廠女工. 他們兩位都酷愛音樂.
一直到今天聽巴伐洛堤的聲音我會起雞皮疙瘩!!!

這片video 就是巴伐洛堤跟他父親一起唱 Panis Angelicus (天使靈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