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7日 星期四

Mackiewicz: 「唯有事實才會使人感動興趣。」


馬克維 (Józef Mackiewicz) (1902-1985)-波蘭小說家與政治評論家,青少年時期參與過波蘭布爾什維克戰爭。戰爭結束後,他在波蘭首都華沙(Warsaw)與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Vilnius)等地的大學研修哲學、數學與自然史,畢業後成為一位新聞記者。西元1940年6月,蘇聯佔領了維爾紐斯(Vilnius-當時為波蘭的一部分);一年後,維爾紐斯又被納粹侵占。在統治政權迅速交替下,馬克維必須反抗立陶宛國家主義、蘇聯共產主義與國家社會主義等不同主義所形成的威脅。當他的報社被政府強制鎮壓之後,雖然共產黨員與納粹都曾善意拉攏他,但他仍堅持其信念且未做任何妥協。為了餬口,他曾當了五年的伐木工人。在馬克維半紀錄片式的歷史小說中,這些經歷為他提供了豐富的故事提材。他在小說【無處之路-Road to Nowhere】(1962)中引用米洛茲(Miłosz)的名言,「一本建構在最不傳統的主題上,強而有力且傳統的寫實小說:居住於立陶宛,猶如居住在蘇聯共和國一般。」西元1942年,在維爾紐斯附近,他親眼目睹猶太人慘遭納粹黨員屠殺-他在「不應大聲談論」書中描述此事。在他的邏輯小說【勝利的挑釁-Victorious Provocation】,我們看到由於西方國家錯將共產主義視為俄羅斯現象,而先向共產黨員屈服。西元1943年,在波蘭地下政權同意下,他協助集體墓穴的首次挖掘行動(在卡廷森林大屠殺中,遭蘇維埃祕密警察組織(NKVD)殺害之波蘭士兵的集體墓穴)。馬克維所撰寫的散文非常寫實:他相信世上任何題材都可作為小說散文的主題。馬克維是一位非常熱情的反共產主義者,常在史實中被譽為「狂熱分子」,主要擅長撰寫所謂「令人不安的事實」。
他在西元2000年設立了馬克維文學獎(JOZEF MACKIEWICZ LITERARY PRIZE)。評審委員會在評選時,主要重視作者揭發事實的功勞及其貢獻,儘管這樣的做法在當時的社會氛圍下不見得是恰當的。這也是馬克維畢生堅持的論點,並在其作品中隨處可見。他的名言:「唯有事實才會使人感動興趣。」,同時也是文學獎競賽的座右銘。
無處之路(Road to Nowhere)-小說的故事背景位於歐洲的邊陲地區,幾世紀以來居住於此地的立陶宛人、波蘭人、白俄羅斯人與猶太人互有往來。故事始於西元1940年8月,從該國家剛被蘇聯併吞時起始,故事結尾則為隔年(西元1941年)夏天。每個人在這段期間被迫選擇立場,泯滅道德良心、不信任、恐懼與貪婪,朋友與家人之間的關係呈現分裂的狀態。
前地主查爾斯(Karol)與年輕積極的佃農伯玆海(Bozek),嘗試適應新的社會秩序,而行事頗為神秘的泰德(Tadek)卻試圖反抗。故事主角保羅(Pawel)和他的妻子瑪莎(Marta)亦處於相同的情境下,做了多數人可能會做的事:他們四處流浪,期待能盡力拯救他們的善良與靈魂。這是一個人際關係受到扭曲,且深深影響每個人生活的冒險故事。人們在過去幾個月來,被迫以更加戰戰兢兢且不尋常的方式求生存。由於作者熟悉這塊土地,所以能十分生動地描述這些故事的內容,此外,他也以熟練精湛的筆法將人類行為、心理與敏銳的觀察融合,為故事增添許多賺人熱淚的精采情節。

1 則留言:

miki tiuⁿ 提到...

Hi Hania
我喜歡你這個中文的部落格, 讓我知道許多波蘭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