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ident Ma Ying-jeou (馬英九) is ready to talk about corruption and violence with the opposition party. The latest events show that this is not such a bad idea, with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DPP) Tainan City Councilor Wang Ting-yu (王定宇) the victim of an assault by pro-China gangsters.Huang Ju-yi (黃如意), a suspected gangster, threatened Wang and admitted that Zhang Mingqing (張銘清), vice chairman of China’s Association for Relation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ARATS), was his friend.In a few days Taiwanese leaders will meet ARATS Chairman Chen Yunlin (陳雲林). Huang’s statement shows that Chen’s subordinate, Zhang, has close relations to gangsters.So maybe it is not such a bad idea to talk about corruption and violence. Before Ma shakes hands with Chen, he should tell Taiwanese how concerned he is about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gangsters and Chinese politicians and the violence and threats by pro-Chinese gangsters against a Taiwanese politician.Before Ma strikes any deal with Chinese officials, he should let them know how ardent a fighter against corruption and violence he is and that he can’t be on the side of those who may be gangsters’ friends.
2008年10月30日 星期四
2008年10月24日 星期五
It’s time to go home
As the saying goes: “Democracy is the art of disciplining oneself so that one need not be disciplined by others.” Association for Relation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ARATS) Vice Chairman Zhang Mingqing’s (張銘清) statement that there will be no war if Taiwan doesn’t proclaim independence is a good illustration that Chinese officials need a long time to learn the art.
China is still an authoritarian regime controlling people with fear. There is no freedom of speech or religion where Zhang comes from. Human rights abuse and corruption are widespread.
And Zhang feels entitled to discipline and chastise Taiwanese, forgetting that on this free island it is the right of the people to decide whether they want to be independent or not. They have a choice that Zhang’s fellow countrymen are not given.
We all know China is a nation of great ambition, but to really get a “place in the sun,” it has to build a modern society. And the truly modern are those with integrity, those whose integrity is supported by a network of political and civil rights, those who can vote and argue freely.
It is high time for Zhang to go home and discipline the fellow members of his political clique.
China is still an authoritarian regime controlling people with fear. There is no freedom of speech or religion where Zhang comes from. Human rights abuse and corruption are widespread.
And Zhang feels entitled to discipline and chastise Taiwanese, forgetting that on this free island it is the right of the people to decide whether they want to be independent or not. They have a choice that Zhang’s fellow countrymen are not given.
We all know China is a nation of great ambition, but to really get a “place in the sun,” it has to build a modern society. And the truly modern are those with integrity, those whose integrity is supported by a network of political and civil rights, those who can vote and argue freely.
It is high time for Zhang to go home and discipline the fellow members of his political clique.
2008年10月18日 星期六
米蘭昆德拉與除垢法
許多經歷共產政權統治的東歐人,都希望將極權統治的不愉快回憶拋諸腦後。但是,他們仍然必須原諒過往的人權錯誤,並選擇逐漸淡忘。最近,發生於捷克與波蘭的兩大事件,深刻凸顯極權統治歷史的真實面貌。
知名的新聞週報《Respect》指出,國際著名的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在五○年代曾經是一名共產間諜,並且在逮捕米羅斯拉夫.德弗拉契克(Miroslav Dvoracek)的行動中擔任重要角色。
德弗拉契克原為軍機駕駛,當共產黨恢復政權之後,隨即逃離捷克斯拉夫,並在西方國家從事特務,一九五○年重返布拉格負責情報任務,沒想到一回國便遭到警方出賣,予以逮捕並判處死刑(之後減刑為二十五年的勞役)。
捷克極權主義研究所的研究員亞當.拉迪萊克(Adam Hradilek)深入調查後也發現,一位名為米蘭.昆德拉的學生,曾經向警方密報,在布拉格學生宿舍看見德弗拉契克的蹤跡,因而導致後來的逮捕行動。
今年夏天,波蘭電視台(TVN)播出名為《三位好友》( Trzech Kumpli )的紀錄片之後,同樣讓波蘭民眾深感震撼。
這部紀錄片記載三位好友的真實故事,分別為波蘭知名的保守派新聞記者布羅尼斯拉夫.瓦茲坦(Bronislaw Wildstein)與史坦尼斯勞.皮雅斯(Stanislaw Pyjas),以及在左派報社《選舉報》(Gazeta Wyborcza)擔任評論員並帶動輿論趨勢的萊斯澤克.梅勒斯卡(Leszek Maleszka)。
七○年代,他們三人一起在大學念書,共同學習並抱持同樣的積極反共產理念。然而,梅勒斯卡當時早已身兼密探職務,並獲得共產黨秘密警察的高度賞識,他在學生密報中清楚描述周遭生活狀況,甚至連兩位密友的私密也毫不保留,以致獲得情報上司「優等」的評價。
一九七七年五月七日,皮雅斯遭到殘忍毆打致死,該紀錄片表示皮雅斯之所以死亡,原因在於他懷疑梅勒斯卡對外勾結的身分,情報單位為避免失去如此有價值的密探,遂由不知名的情報官下令進行暗殺。
前波蘭異議份子、新聞記者兼自由作家,同時也是三位好友之一的布羅尼斯拉夫.瓦茲坦,在他的著作和論文之中,強烈要求徹底檢視共產黨的過去;除了政治人物之外,也包含整個波蘭社會。瓦茲坦因而成為「除垢法」的熱忱支持者。「除垢法」是轉型正義的重要法令,一九九一年捷克政府通過這項法案之後,二○○七年波蘭政府也終於通過。這不僅象徵一種正義形式,也確保歷史不再重蹈覆轍,並不讓極權主義政權有死灰復燃的機會。
回溯歷史,捷克與波蘭的成長歷程雖然滿佈傷痕,但是沒有正義便無法重建社會信任,沒有歷史回憶的創痛,也無法成就一個和平、民主的國家。
自由日報
Taipei Times
知名的新聞週報《Respect》指出,國際著名的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在五○年代曾經是一名共產間諜,並且在逮捕米羅斯拉夫.德弗拉契克(Miroslav Dvoracek)的行動中擔任重要角色。
德弗拉契克原為軍機駕駛,當共產黨恢復政權之後,隨即逃離捷克斯拉夫,並在西方國家從事特務,一九五○年重返布拉格負責情報任務,沒想到一回國便遭到警方出賣,予以逮捕並判處死刑(之後減刑為二十五年的勞役)。
捷克極權主義研究所的研究員亞當.拉迪萊克(Adam Hradilek)深入調查後也發現,一位名為米蘭.昆德拉的學生,曾經向警方密報,在布拉格學生宿舍看見德弗拉契克的蹤跡,因而導致後來的逮捕行動。
今年夏天,波蘭電視台(TVN)播出名為《三位好友》( Trzech Kumpli )的紀錄片之後,同樣讓波蘭民眾深感震撼。
這部紀錄片記載三位好友的真實故事,分別為波蘭知名的保守派新聞記者布羅尼斯拉夫.瓦茲坦(Bronislaw Wildstein)與史坦尼斯勞.皮雅斯(Stanislaw Pyjas),以及在左派報社《選舉報》(Gazeta Wyborcza)擔任評論員並帶動輿論趨勢的萊斯澤克.梅勒斯卡(Leszek Maleszka)。
七○年代,他們三人一起在大學念書,共同學習並抱持同樣的積極反共產理念。然而,梅勒斯卡當時早已身兼密探職務,並獲得共產黨秘密警察的高度賞識,他在學生密報中清楚描述周遭生活狀況,甚至連兩位密友的私密也毫不保留,以致獲得情報上司「優等」的評價。
一九七七年五月七日,皮雅斯遭到殘忍毆打致死,該紀錄片表示皮雅斯之所以死亡,原因在於他懷疑梅勒斯卡對外勾結的身分,情報單位為避免失去如此有價值的密探,遂由不知名的情報官下令進行暗殺。
前波蘭異議份子、新聞記者兼自由作家,同時也是三位好友之一的布羅尼斯拉夫.瓦茲坦,在他的著作和論文之中,強烈要求徹底檢視共產黨的過去;除了政治人物之外,也包含整個波蘭社會。瓦茲坦因而成為「除垢法」的熱忱支持者。「除垢法」是轉型正義的重要法令,一九九一年捷克政府通過這項法案之後,二○○七年波蘭政府也終於通過。這不僅象徵一種正義形式,也確保歷史不再重蹈覆轍,並不讓極權主義政權有死灰復燃的機會。
回溯歷史,捷克與波蘭的成長歷程雖然滿佈傷痕,但是沒有正義便無法重建社會信任,沒有歷史回憶的創痛,也無法成就一個和平、民主的國家。
自由日報
Taipei Times
2008年10月16日 星期四
2008年10月7日 星期二
2008年10月6日 星期一
《帝國》Imperium
Ryszard Kapuscinski 的《帝國》Imperium已於上周末在書店上架!!
=======================
他給了我們一個寶山/張翠容
閱讀過這一本《帝國》,在掩卷的一刻,作者在前蘇聯幅員甚廣的一大片土地上,所完成的孤獨行旅,從西伯利亞,到外高加索,再深入中亞,一步又一步的走過來,一筆又一筆寫成的報告,仍然在我腦海裡迴盪著,我不禁深深呼出一口氣,啊,好一部氣勢磅礴的作品!好一名偉大的記者!
曾獲六次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卡普欽斯基,早就是我在新聞專業上的啟蒙老師,他不一樣的採訪技巧,不一樣的寫作風格,不一樣的洞察能力,完全攫住了大學時期的我,影響之深直至現在。
他在《帝國》的自序說:「盡力走到時間、體力以及機會所能到達的任何地方。」而事實上,他的足跡已遍及世界凶險之地,曾見證了二十七次革命,多番死裡逃生,他他的文字依然蘊含濃濃的人文色彩,極富詩意,他不僅帶領讀者走到新聞現場,並且這還是一趟歷史之旅,同時又是文學之旅。而行文當中更讓讀感受到那一點點的人生哲理。
如此豐富的筆觸令到這一位波蘭記者在世界享譽盛名,成為新聞工作者的典範,作品已被翻譯成二十多種語言,等待至今(二00八年十月)終於出現由馬可孛羅出版的第一本中譯本《帝國》,可惜的是,他已於二00七年一月二十三日離開了他曾經熱情擁抱的世界。波蘭舉國上下掉進難過的沉默,因為卡氏已被視為波蘭國寶。
卡普欽斯基真是一個異數。他工作於共產時期的波蘭通訊社,卻能夠突破其規限而寫出富有人性又中肯全面的報導;他的採訪態度有異於西方主流,卻仍然能夠打動西方同行而獲尊榮。
例如,他可以在他採訪之地走上一整天,甚至沒有與人交談一句話,他認為,有時,選擇細心的去看、去聽、去感覺,比與當地人滔滔不絕來得更重要。因此,他不愛寫筆記,也不愛與被採訪者糾纏於難解的問題上,亦不會振筆疾書,記下答案,然後逐字逐句引述被採訪者的說話,不,他從不會這樣做,但他卻偏偏能夠準確地把新聞事件,立體地呈現在我們眼前。
當他描述在戈巴契夫推出改革之前的蘇維埃,人民有一種獨特的抗議方式,他們是「透過沉默表達意見,不是用言語……何處該出席,何處該缺席,當被迫參加集會時,他們會慢慢的聚過來,而結束時,他們則會快速的瞬間四散。」
人民就是用這種非比尋常的沉默,迫使當時自大的政府不得不正視以待。在此,讀者對卡普欽斯基的敏銳觀察無不讚嘆,這不是慣於以最短時間做最多訪問的西方記者所能比較的。卡氏的最大特色,就是他總愛某一地方某一次漫長的旅程,然後,一次徹底的凝視。這不期然使我想到柏拉圖的話語:「如果你曾凝視,那就必須曾凝視至靈魂深處。」(If you gaze , you have to gaze into the soul.)
毫無疑問,卡氏做到了,因此正當大家驚訝蘇聯突然崩潰之際,他則可以告訴我們,蘇維埃不是一夜之間瓦解的,其瓦解早有預兆,而且記入了他的報告之中。
卡氏指出外表看來穩定持久的蘇聯體,其實早已出現裂痕,就以其電話法令來說,這即是在政府內上司向下屬依靠電話,而不是文件傳達指令的特點,其目的便是使責任歸屬無以查證,而下屬也是以電話來徵求上司意見。
可是,當蘇聯跨過九0年代,戈巴契夫桌上的電話鈴響越來越少,這表示中央的力量已經分散到其他地方,蘇聯的中央集權快將無以為繼。
卡氏喜歡從小處看大處,其細微的觀察總帶點黑色幽默,令到《帝國》的寫作趣味盎然,而這亦是他的特色之一。
讀者跟著卡氏解構歷史的迷宮,化解克里姆林宮的魔法,並走進蘇聯時期的尋常百姓家,隨著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而體會到改革非如此不可。當一般平民無奈地向卡氏表示:「原諒我們蘇維埃的悲慘!」然後治療恐懼特效藥大量湧現,此時,帝制社會便不能不屈服於改革的面前了。
這就是卡普欽斯基,他的一支筆猶如一把手槍,純熟的技巧令他可以細緻地一層層的解剖,其細緻程度迫使讀者穿越他的故事的現實,在流轉的現實裡看到永恆,正如他所說:「國家猶如一個舞台,在舞台上上演的劇目是共通的。」
無論他寫蘇維埃,或是非洲,又或是中東,都可能讓讀者閱到一個共通的劇目;權力的結構如與大環境互有關聯。當然,他在這方面的得心應手,與他的文學功力不無關係,不要忘記,他曾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呢!
卡氏曾表示,文學與讀者之間有著一種親密的關係,這種親密關係便是透過閱讀的藝術建立起來,那麼,閱讀的藝術是什麼?就是閱讀文本以外的文本,在這方面,卡氏說,俄羅斯人可稱得上是偉大的讀者。
沒錯,當我們閱讀卡普欽斯基的作品時,必須準備好,就是把我們的心空出來,才能走進卡氏的「寶山」裡,體驗一次別有洞天的旅程,同時重投人文價值的懷抱之中。
曾獲六次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卡普欽斯基,早就是我在新聞專業上的啟蒙老師,他不一樣的採訪技巧,不一樣的寫作風格,不一樣的洞察能力,完全攫住了大學時期的我,影響之深直至現在。
他在《帝國》的自序說:「盡力走到時間、體力以及機會所能到達的任何地方。」而事實上,他的足跡已遍及世界凶險之地,曾見證了二十七次革命,多番死裡逃生,他他的文字依然蘊含濃濃的人文色彩,極富詩意,他不僅帶領讀者走到新聞現場,並且這還是一趟歷史之旅,同時又是文學之旅。而行文當中更讓讀感受到那一點點的人生哲理。
如此豐富的筆觸令到這一位波蘭記者在世界享譽盛名,成為新聞工作者的典範,作品已被翻譯成二十多種語言,等待至今(二00八年十月)終於出現由馬可孛羅出版的第一本中譯本《帝國》,可惜的是,他已於二00七年一月二十三日離開了他曾經熱情擁抱的世界。波蘭舉國上下掉進難過的沉默,因為卡氏已被視為波蘭國寶。
卡普欽斯基真是一個異數。他工作於共產時期的波蘭通訊社,卻能夠突破其規限而寫出富有人性又中肯全面的報導;他的採訪態度有異於西方主流,卻仍然能夠打動西方同行而獲尊榮。
例如,他可以在他採訪之地走上一整天,甚至沒有與人交談一句話,他認為,有時,選擇細心的去看、去聽、去感覺,比與當地人滔滔不絕來得更重要。因此,他不愛寫筆記,也不愛與被採訪者糾纏於難解的問題上,亦不會振筆疾書,記下答案,然後逐字逐句引述被採訪者的說話,不,他從不會這樣做,但他卻偏偏能夠準確地把新聞事件,立體地呈現在我們眼前。
當他描述在戈巴契夫推出改革之前的蘇維埃,人民有一種獨特的抗議方式,他們是「透過沉默表達意見,不是用言語……何處該出席,何處該缺席,當被迫參加集會時,他們會慢慢的聚過來,而結束時,他們則會快速的瞬間四散。」
人民就是用這種非比尋常的沉默,迫使當時自大的政府不得不正視以待。在此,讀者對卡普欽斯基的敏銳觀察無不讚嘆,這不是慣於以最短時間做最多訪問的西方記者所能比較的。卡氏的最大特色,就是他總愛某一地方某一次漫長的旅程,然後,一次徹底的凝視。這不期然使我想到柏拉圖的話語:「如果你曾凝視,那就必須曾凝視至靈魂深處。」(If you gaze , you have to gaze into the soul.)
毫無疑問,卡氏做到了,因此正當大家驚訝蘇聯突然崩潰之際,他則可以告訴我們,蘇維埃不是一夜之間瓦解的,其瓦解早有預兆,而且記入了他的報告之中。
卡氏指出外表看來穩定持久的蘇聯體,其實早已出現裂痕,就以其電話法令來說,這即是在政府內上司向下屬依靠電話,而不是文件傳達指令的特點,其目的便是使責任歸屬無以查證,而下屬也是以電話來徵求上司意見。
可是,當蘇聯跨過九0年代,戈巴契夫桌上的電話鈴響越來越少,這表示中央的力量已經分散到其他地方,蘇聯的中央集權快將無以為繼。
卡氏喜歡從小處看大處,其細微的觀察總帶點黑色幽默,令到《帝國》的寫作趣味盎然,而這亦是他的特色之一。
讀者跟著卡氏解構歷史的迷宮,化解克里姆林宮的魔法,並走進蘇聯時期的尋常百姓家,隨著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而體會到改革非如此不可。當一般平民無奈地向卡氏表示:「原諒我們蘇維埃的悲慘!」然後治療恐懼特效藥大量湧現,此時,帝制社會便不能不屈服於改革的面前了。
這就是卡普欽斯基,他的一支筆猶如一把手槍,純熟的技巧令他可以細緻地一層層的解剖,其細緻程度迫使讀者穿越他的故事的現實,在流轉的現實裡看到永恆,正如他所說:「國家猶如一個舞台,在舞台上上演的劇目是共通的。」
無論他寫蘇維埃,或是非洲,又或是中東,都可能讓讀者閱到一個共通的劇目;權力的結構如與大環境互有關聯。當然,他在這方面的得心應手,與他的文學功力不無關係,不要忘記,他曾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呢!
卡氏曾表示,文學與讀者之間有著一種親密的關係,這種親密關係便是透過閱讀的藝術建立起來,那麼,閱讀的藝術是什麼?就是閱讀文本以外的文本,在這方面,卡氏說,俄羅斯人可稱得上是偉大的讀者。
沒錯,當我們閱讀卡普欽斯基的作品時,必須準備好,就是把我們的心空出來,才能走進卡氏的「寶山」裡,體驗一次別有洞天的旅程,同時重投人文價值的懷抱之中。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