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0日 星期一

被上帝親吻的天使之音

今年9月6日是世界知名男高音帕華洛帝辭世的三週年紀念日。雖然鮮少人提及,不過大師的末場大型演唱會是於2005年12月在台灣舉行。

1990年我初次觀賞帕華洛帝和多明哥、卡列拉斯(世界三大男高音)在羅馬古蹟卡拉卡拉大浴場(Baths of Caracalla)演唱會,現場贏得滿場觀眾喝采。特別是帕華洛帝精湛的聲樂表情及歌聲令我印象深刻。這次的演唱會透過電視轉播完整呈現在全世界觀眾眼前,我在祖國波蘭也有幸一睹男高音們的風采。記得當時,我19歲,本來覺得歌劇乏味至極,對它不屑一顧,但是帕華洛帝打開了我的眼界,讓我發現歌劇不僅討人喜愛,更美妙動人。
帕華洛帝口中傳出的天籟讓無數狂熱樂迷陶醉不已,也使我沉迷其中。直至今日,當我聽著帕華洛帝的悠揚美聲,我總是感覺他是特別對我歌唱,也只是為我歌唱。
演唱者將純淨、盈滿的感情融入歌中,因此聲樂往往使聽眾無法自拔。我參加過多場帕華洛帝的演唱會,他的演出未曾讓我感到失望。當他歌唱時,每字每句總是在悲傷、歡樂和憤怒的情緒力量撼動下迴盪繚繞。
因為帕華洛帝,我不僅學會聆聽音樂,也學會用心感受音樂。
我喜歡反覆觀賞品味帕華洛帝與其父親同台演唱的「天使靈糧」(Panis Angelicus)。帕華洛帝之父是位愛好歌劇的麵包師傅,擁有出色的男高音歌喉,並是教會唱詩班的成員。他將自己熱愛音樂的熱情傳承給兒子。
扣人心弦的「公主徹夜未眠」Nessun Dorma (普契尼的《杜蘭朵》的詠嘆調),這首歌的難度不容小覷,但是對帕華洛帝來說只是稀鬆平常的演出。他在詮釋這首歌時,歌聲既流暢平穩,又清晰宏亮,如此絕美的天籟之音,何處能再尋得?
帕華洛帝不僅僅是聲樂巨擘,也展現他博愛的一面,喜好遠赴世界各地親近群眾。當代若要論推廣歌劇平民化的貢獻,恐怕無人能出其右。帕華洛帝將自己的天生美聲,化為悅耳地贈禮,擴展了我們的音樂視野。
大師曾說過:「對我來說,音樂是最令人歡欣的創造活動,最能完美揮灑所有情感。」
現在,當帕華洛帝的美妙歌聲飄進耳中時,我依然能感受到歌唱帶給他的歡樂,以及他全然融入歌聲的那一份真摯情感
NewEpochWeekly

2010年8月22日 星期日

曹長青:一位波蘭記者對米奇尼克的評價

波蘭團結工會的重要參與者、波蘭最大報紙《選舉日報》的主編米奇尼克,最近到北京訪問,跟一些中國知識精英座談,並上網回答問題。圍繞著米奇尼克對中國現狀的判斷和建議等,在海內外的一些知識份子中間引起了一些爭論。

支持者認為,米奇尼克是“波蘭反對派運動的設計者、靈魂人物”。他在波蘭的經驗,尤其是他給中國知識精英的建議(跟共產黨抗衡要講究策略,注重妥協等),對當今中國的民主運動具有重要意義。
但批評者認為,米奇尼克提出中國的反對派“應該是當權者的合作者”,“只要民間社會採取暴力,就會激起政府暴力,最後的結果是內戰。”“現在我們需要等待,等待共產黨人意識的變化”。“面對專制要採取革命的話,那必然是實施專制的革命者”等等,不僅和中國現實脫節,更等於是讓中國人做順民。在共產黨嚴酷鎮壓異議聲音的當今中國,反抗和鎮壓的力量完全不對等的現狀下,根本談不到什麼跟中共妥協、合作、討價還價;反而是應該啟迪和呼喚更多的中國人覺醒,認識到共產黨是邪惡這一真實,才可能有機會結束共產統治。
雙方的爭論逐步升級,最後支持米奇尼克的人提出,海外的流亡人士不如米奇尼克“懂中國”。而批評者則指出,國內的一些知識精英,由於資訊無法完全自由等,可能也不真正瞭解米奇尼克和波蘭。
在雙方爭論之際,波蘭駐臺灣的記者沈漢娜(HannaShen),在網上讀到我的文章“米奇尼克給中國開錯藥方”之後,來信表示,她完全認同我的觀點。沈漢娜在共產波蘭出生、成長,後留學美國,近年則常住臺灣。她為波蘭的報刊寫稿,也不時在中文報刊和她的博客(http://hannashen.tripod.com/)上發表關於波蘭、臺灣和歐美等問題的文章。最近在臺灣《自由時報》發表的一篇文章,是談米蘭.昆德拉被揭出當年曾做共產黨線民問題。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從這個網址看到(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oct/19/today-o6.htm)。
More

2010年1月24日 星期日



歡迎光臨台北國際書展波蘭館 (A1107)。

今年是波蘭偉大作曲家和鋼琴家蕭邦(Frederic Chopin)誕辰200周年,我們將於波蘭館盛大慶祝,特別展出蕭邦的音樂、樂譜,以及各種有關於他的著作。
在波蘭館,我們將特別介紹中歐與東歐地區規模最大,也是最重要的「華沙國際書展」。除此之外,還會展示波蘭暢銷童書、已於台灣出版的卡普欽斯基作品,「居禮傳」,以及李敏勇先生翻譯的波蘭詩集等。
想要進一步暸解更多有關波蘭的文化,歡迎光臨台北國際書展波蘭館(A1107)。
展出地點:台北世界貿易中心展覽一
攤位 A1107
展出日期及時間:
1月27日(三) 10:00—18:00一館:專業人士/For Professionals Only
1月28日(四) 10:00—18:00
1月29日(五) 10:00—22:00
1月30日(六) 10:00—22:00
1月31日(日 10:00—20:00
2月1日(一) 10:00—18:00

2009年12月6日 星期日

帶著希羅多德去旅行 - 前言

前言

沈漢娜(Hanna Shen) 波蘭駐台記者
在2006年卡普欽斯基接受路透社訪問時表示,他的作品是寫給「全球各地仍保有赤子之心並對世界充滿好奇的人們」,同年,我在台北書展為卡普欽斯基規畫作品展示時,曾向卡普欽斯基提及在台灣出版他的書籍的可能性,作者本人也因為這項提議而備感興奮,他非常想要造訪台灣,當被問到他「全都是有關好奇心」的言論時,卡普欽斯基說他一直在尋找充滿好奇心的讀者,而他自己對台灣也感到好奇。 卡普欽斯基在《帶著希羅多德去旅行一書中寫道:「我們必須加以認識,因為這些異於吾鄉吾土的世界和文化,都可以是我們的借鏡,我們可以藉此更瞭解自己。唯有與他方世界相遇,有所比較,我們才有辦法定義自己的身分認同。」 在台灣,自我認同的觀念仍然相當薄弱,民眾需要學習領略身為台灣人所要承受背負的——無論是悲傷或欣喜,以此看來,這段文字在今日看來還是十分受用。 在波蘭仍處於共產時代之時,卡普欽斯基即已展開記者的職業身涯,五○年代的波蘭處於一個被鐵幕隔絕於世界其他地方的角落裡,他卻積極思索跨越國界藩籬的限制,似乎是一種「奇特且超乎常人想像的舉動」。 文化鎔爐和多元融合並不見容於波蘭共產黨政權企圖建立的單一性社會,其目標即如同喬治.歐威爾在《1984一書中所言,在於建立一個充滿武士和狂熱信徒的國家,並朝著完美統一的境界邁進,使所有人皆抱持同樣的思想並呼喊同樣的口號。但在1955年時,波蘭報社派遣卡普欽斯基前往印度,報導當地所發生的事物,之後又外派至中國、埃及、蘇丹、阿爾及利亞和伊朗等地,當卡普欽斯基第一次跨越鐵幕時,他和希羅多德有同樣的發現:「外面還有許多世界,而且每一個世界都有全然不同的特色。」 他持續他的旅行去尋找差異,同時教導我們唯有容許多元存在,才能談到統一。他認為我們的主體意識多半係藉由與其他人的接觸得到確認,並且他相信唯有具備主體意識,才不會感到受其他人威脅,因此,我們應該將多元化當成一種資產,而不是威脅或問題。 出生於波蘭的社會人類學家布朗尼斯勞馬凌諾斯基曾經說過:「去評判一件事,必須身處其中,卡普欽斯基願意長途跋涉,採訪當事人不只描述事件,更接觸異地之人,去瞭解他們,並藉由對於他們的瞭解而更加認識自己,卡普欽斯基致力於描述不同文化,同時讓我們從中更加認清自我。

2009年12月1日 星期二

臺灣的聲音?



最近參觀完師範大學所舉辦的展覽後,我有一種一頭霧水的感覺.

此展覽名為「記者中的詩人-報導文學大師瑞薩德.卡普欽斯基影像」,主要在介紹波蘭籍記者卡普欽斯基 (Ryszard Kapuscinski)。臺灣曾出版過他的兩本書:《帝國:俄羅斯五十年》與《帶著希羅多德去旅行》,他的作品很棒,但是此展覽內容卻犯了一項大錯,亦即此展覽猶如是為中國大陸讀者而辦,甚至有一部分展覽是介紹中國大陸的譯者,而卡普欽斯基簡體版的書籍,卻對臺灣譯者的資料隻字未提。身為一個駐台波蘭記者,我致力於介紹卡普欽斯基的作品介紹給臺灣讀者。但遺憾的是在參觀此次展覽時卻以為身處北京,但事實並非如此,我是在臺灣師範大學這所智慧殿堂中參觀的。
卡普欽斯基的作品發人深省,從中我們可以學到世界上有許多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我們必須包容及傾聽他們的聲音。我認為這次在師範大學展出的展覽,若能由臺灣的角度呈現,將會是一個非常棒的展覽。只可惜我沒有聽到任何臺灣自己的聲音.

2009年4月10日 星期五

祝大家復活節快樂!


波蘭復活節的風俗習慣 by 高仁安 神父
波蘭復活節的風俗習慣和傳統是非常豐富的,我從小的時候最欣賞的就是聖誕節和復活節的氣氛。波蘭在西元九六六年成為天主教的國家,(請大家看照片)。很多古老的傳統都是從捷克和德國傳來的,但是也有不少波蘭自己的風俗習慣,它們深深地影響波蘭的傳統文化。
四旬期是一個悔改的時刻,為了準備基督的復活,聖灰禮儀日,神父用聖經的話說:「您們要悔改,信從福音吧!」「灰土」的禮節在天主教內是象徵「贖罪」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這對傳統風俗習慣來說,是象徵「生命」,所以,怪不得波蘭的天主教在一直採用,復活蛋表示基督的復活,基督從死者中復活了,如同小寶寶誕生一樣。西元九六六年前波蘭尚未皈依前,蛋上用彩色彩繪,這樣是從外國的風俗習慣傳來的。復活節早晨是非常重要的時刻,每個家庭一起吃星期六神父早上所降福的蛋。我記得我每年都帶小羊形狀的餅或蛋糕,還有火腿,以及新鮮的麵包請神父降福,好準備復活節豐富的早餐。
關於復活蛋的起源,十三世紀有一位波蘭的年代記編者Wincenty Kadlubek說:「波蘭人款待客人的方式和降福復活蛋是同樣的受尊敬。」我們不能提出一個問題:這樣的傳統是從哪裏來的呢?根據第一個傳說:描述聖女瑪利亞瑪達肋納在淚光中,忽然看見有兩個人穿著耀眼的衣服,站在她們的身邊,(路二十三,44)她回家的時候,把所見的異像彩繪在復活蛋上,然後才給耶穌的門徒,門徒也利用鴿子把這訊息傳揚開來。第二個的傳說是:聖德範被敵人用石頭砸死,為紀念他所留下來的傳說,。另一個傳說是:替耶穌背十字架的那個人,他是銷售雞蛋的商人,有一天,他看到籃子裏有很多漂亮的彩繪復活蛋,於是他就把這樣的訊息傳給人們。
在聖枝主日開始的聖週,彌撒開始前,神父降福棕櫚樹枝,波蘭人相信棕櫚樹會帶來好運、健康、財富和萬事如意,所以波蘭教友帶回棕櫚樹枝把它放在家中一年之久,表示天主的愛帶來平安與喜樂。另一個傳說是Easter Monday,復活節星期一,人們向來往的人群灑水,表示帶來好運。男孩子會把大量的水灑向女孩子,她們要小心,不然全身會溼透了;但是現在有一點改變,男孩子不用水灑向女孩子,而改用香水灑她們。這個特別的風俗習慣稱為SMIGUS-DYNGUS。
波蘭人很喜歡表演耶穌往加爾瓦略山時所走的路,尤其著重受折磨痛苦的樣子。在很多地方仿照聖山的模樣,再一次體驗耶穌為我們受苦被釘死,為讓後世代人紀念祂的苦難。
Friendrich Heiler在他的書”Religie ludzkosci”,「人類的宗教」中描述德文復活”Ostern”的意思是復活節,他看到復活節就像大地重生。Ostern是從Ostera來的,就像希臘羅馬神話中女神一樣。所以對基督徒來說,真正的生命之光是祂充滿生命的泉源。
在此是高神父第一次所描寫在波蘭復活節家鄉的風俗習慣,因為上次與各位讀者分享波蘭的聖誕節,所以,在這篇文章中,傳達給我最親愛的台灣朋友們與他們分享,因為他們常常跟我說:「好東西要與好朋友分享」,所以這一次我把我所體驗到波蘭的風俗習慣與各位共享。

2009年4月1日 星期三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 - 永恆的愛

“美是開啟奧秘的鑰匙,也是對卓越天才的召喚,它邀請你們享受 生活的樂趣和幻想美好的未來。因此受造物的美是永遠不能完全使人 滿意的,它為天主激起了隱藏著的懷舊之情,就如愛美者聖奧思定所 說的絕世無雙的字句一樣:「我愛您愛得太遲了,那麼舊的美,那麼新的美:我愛您愛得太遲了!」世界上的藝術家,希望你們不同的路途全都引入那無限的美的海 洋中,在那裏奇跡變得使人驚嘆、使人振奮、還有說不出的喜樂。”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John Paul II (Karol Józef Wojtyła) 1920 – 2005 年4月2日


「永恆的愛」Amore Infinito是多明哥 (Placido Domingo)最新專輯,也是為多明哥跨界獻唱的最強組合,傳達永恆的大愛精神!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John Paul II,來自波蘭,除了能流利的使用十一種語言,年輕時期也是一名運動員、演員、劇作家與詩人。「永恆的愛」,收錄了卡羅爾的12首詩,並為其入樂。
多明哥說,教宗在詩歌留下美麗彩虹,展現對世人的關懷,音樂是與人息息相關的藝術,希望專輯歌曲所呈現的感受是清靈,不具宗教色彩

2008年12月26日 星期五

歐盟單一的聲音?

俄羅斯於八月入侵喬治亞之後,歐盟便不斷強力要求莫斯科所有軍隊撤退,並恢復至戰爭前的狀態,但是,當地的俄羅斯軍隊不僅不願意從南奧塞提亞與阿布卡西亞等省份撤離,同時還持續掌控喬治亞的部份領土。 十一月中,波蘭總統雷克.卡辛斯基(Lech Kaczynski)與喬治亞總統艾殊維.薩卡施維利(Mikheil Saakashvili),在聯合巡視喬治亞邊境與南奧塞提亞地區時,雙雙遭到攻擊,喬治亞總統立即出面譴責蘇聯的槍擊行為,卡辛斯基總統也表示,該槍擊行動顯示喬治亞的停火協議並未發揮效用。 波蘭總統在致送歐盟委員會主席巴洛索的公開信函中表示:「喬治亞事件考驗我們能否避免(俄羅斯)帝國主義的復甦,而歷史教訓則告訴我們,對於類似的暴力事件絕對不可輕言退讓。」 然而,歐盟真的可以置身於俄羅斯帝國主義重生的影響之外嗎? 歐盟意見逐漸紛呈當法國總統尼古拉斯.薩科齊(Nicolas Sarkozy)在西方盟國的協助下,順利破除社會階層,並批評美國在歐洲部署飛彈防禦系統之際,其行為亦已清楚顯示,在國際場合中,歐盟無法僅以單一的聲音發言。 在過去的冷戰時代,克里姆林宮始終受共產主義的禁錮,直到二零零零年,莫斯科因油品與天然氣價格暴漲,而每年賺進一點三兆的額外營收之後,資本主義才開始再度抬頭。莫斯科的影響力因此大增,從此俄羅斯不僅與意大利、荷蘭、奧地利及法國建立緊密關係,還躍升為德國的主要能源供應國。德國前任總理格哈特.施羅德(Gerhard Schröder)甚至還主導俄羅斯與德國簽訂天然氣管線合作協定。 「在我漫遊帝制領土的路線裏,在許多其他事物當中,吸引我注意的是,即使在被遺棄和破敗不堪的小鎮裏,即使在幾乎空無一物的書店裏,都還是會賣這國家的大地圖,地圖上世界的其他部份幾乎都成了背景,排在邊緣,置於陰暗處。對俄國人而言,這個地圖是一種視覺上的補償,一種特別的情感昇華物,也是一種公開驕傲的東西。」 這些文句是出自波蘭知名報導記者瑞斯札德.卡普欽斯基(Ryszard Kapuscinski)之手。他在前蘇聯領土旅行好幾個月之後,終於發表了名為《帝國》的著作,台灣書店也已在最近推出了中文版本。 莫斯科今日的發展,對於歷經半世紀的冷戰時代而言,猶如做夢一般。它不僅地圖面積之大,還能夠對西方世界產生具體的影響,而且目前俄國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逐步衝擊歐洲國家。 歐洲臣服於俄羅斯的原因,不在於軍隊攻擊,而是歐洲國家對於俄羅斯石油與天然氣及所謂「油元」的渴求。目前,意大利、德國與法國為了國家利益,都已開始向俄羅斯表現出友好態度.
Epoch Weekly